Conference Papers
香港、中國和台灣三地的小學數學課程研究
- 香港、中國和台灣三地的小學數學課程研究
- 1996
- The Hong Ko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KERA) 13th Annual Conference: Restructuring Schools in Changing Societies (1996: 香港教育學院)
-
- Hong Kong
- China
-
- 1997.7 onwards
-
- Primary Education
- 世界各地為了面對急速變化的環境,紛紛修訂小學數學課程。香港的小學數學課學課程大綱自一九八三年出版至今,卻仍未改變。 一九九二年香港政府推行「學習目標及目標為本評計」計劃,再演變成為日後的「目標為本課程」,惟在數學科學習課程大綱上乃未進行改革,只沿用八三年課程綱要。隨著九七年近,香港又即將回歸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相互影響機會趨甚。香港、中國、台灣三地人種、文化、語言、文字相同,故本研究選擇三地為探討對象。 研究架構選用泰勒 (Tyler, 1949) 對課程的理論,集中討論「學習目標的選取、學習經驗的選取 (學習內容)、學習經驗的組織(學習內容的編排)和學習經驗的評估」,並作三地的分析。本研究論及三地的教學大綱、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能力的異同處。 本論文採用香港的目標為本課程數學學習範疇分類方法,即數、度量、圖形與空間、代數、數據處理五種,並加入數學應用於生活中,進行三者的分析。論文在縱向和橫向進行分析,包括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各範疇所包含內容、所佔分量及教學重點所在的異同。 在探討內容時,著意分析內容方面是否和所訂定的總目標或分層目標相吻合。在學習內容的組織方面,探討對教學次序和所採用的方法排列,判決何者是直線式抑或螺旋式;也找出何者採用較多探究活動方式或是採用直述式的教法。在學習經驗的評估方面,礙於未能親自進入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教學環境中實地觀察,所以在評估方式上,只能從所蒐集得來的文章資料中略作窺探,這仍要留待後來的研究者去作出探究。 本研究發現三地的課程內容大致相近,惟重點不同。香港教學內容分散,讓學生接觸面增廣,強調創造能力及欣賞數學的能力;中國和台灣則較為集中,中國注重基礎計算能力外,也強調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台灣則著眼於學生以數學為解難工具,注重概算及實踐,要求學生面對新知識、要有高的應變能力。 三者的課程充份反映各自的政治、文化及經濟發展,以及對未來的期望。
- 論文發表於「The Hong Ko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KERA) 13th Annual Conference: Restructuring Schools in Changing Societies」
-
- Chinese
- Conference Papers
- https://bibliography.lib.eduhk.hk/en/bibs/10dcfd6c
- 2015-02-16
Recent Conference Papers
共同成功: 促進香港主流和非主流學生的福祉及學校與社會參與Conference Papers
語料庫在提升古代漢語教學效果中的角色Conference Papers
紀行致遠:香港融合教育回顧與展望Conference Papers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in Canada and Hong KongConference Papers
What we learnt from training Hong Kong teacher leaders about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Conference Papers
Closing the learning gap for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A case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Hong KongConference Papers
Supporting teacher leadership and growthConference Papers
Teaching Hong Kong literatureConference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