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
適時反饋, 各方滿意:從課程督導考察報告看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文沉浸課程的成效
- 適時反饋, 各方滿意:從課程督導考察報告看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文沉浸課程的成效
- 第十八屆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語文教育的前瞻 (2004: 香港教育學院,香港,中國)
-
- China
- Hong Kong
-
- 1997.7 onwards
-
- 未指定或無法歸類
- 語言環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香港教育學院自1995年開始舉辦中國內地普通話沉浸課程,至今已踏入第九年了。參加學員人數由23人增至約300人 (2000-2001年)。課程為期由四周而至六周、九周甚至整個學期16周。學習內容最初為純語言的學習,後來加入文化考察、語言調查,2002年有些沉浸課程更滲入學校體驗。上課模式已由簡單的語言學習發展至「多元的與當地社會融和的互動學習」。課程對象95年只為普通話科學員而設,至今已擴展至中文科學生。課程性質也由選修不帶學分逐漸演變成必修帶分單元。課程舉辦地點最初是北京,後來陸續開發大陸其他城市,如長春、南京、西安等。 開辦境外沉浸課程最大的難題是如何保證課程能順利完成,並令參加學員、承辦院校以及我校等各方面都滿意。一般修學後問卷調查、學員返港座談等措施雖然可以藉此瞭解課程運作的長短,但往往「事過境遷」。所得結果雖然可以作為將來舉辦同類課程參考,但未能惠及已修畢課程的學員。鑒於此,本校自課程開辦之初已有領隊隨行,後期則有督導之設。課程督導扮演參加學員與承辦院校間的中介角色,在課程中期實地收集處理學員 (及院校) 意見。這種「適時反饋」往往能令「各方滿意」,提高課程成效。
- 論文發表於「第十八屆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語文教育的前瞻」
-
- 中文
- 會議論文
- https://bibliography.lib.eduhk.hk/tc/bibs/935369fc
- 2016-02-17
最近的會議論文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Motivating Hong Ko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an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會議論文
Young children’s math competence in Hong Kong: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self-regulation,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會議論文
Exploring the domain-specif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abilities and Mathematical skills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 children會議論文
Preservice teachers’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duction of digital stories to nurture children’s positive values會議論文
繼往開來:語文教育與歷史教育的相互作用會議論文
小學文言文閱讀教學尋趣會議論文
Using the robot-assisted Attention-Engagement-Error-Feedback-Reflection (AEER) pedagogical design to develop machine learning concepts and facilitate reflection on learning-to-learn skills: Evaluation of an empirical study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會議論文
What is the language goal in EMI? An analysis of vocabulary demand in a high-stakes assessment in Hong Kong會議論文